几天前,姑姑在微信群里发了这么一条聊天记录。
「速转」、「十万火急」、「中央电视台」、「专家指出」,以及数十个感叹号......看到这些关键词后,我的直觉判断这一定是谣言。
抗击谣言难在哪?
该条谣言中,让我感兴趣的并非谣言本身,而是其传播的形式。姑姑并没有用复制-粘贴的办法转发这段文本,而是直接用微信内置的合并转发功能——长按文本,点击分享、合并转发按钮,然后直接发送到特定的微信群里。
这一设计原本也许只是想让信息更容易被传播1。但它也让我能清楚看到,该消息上一次是从哪个群组传来的,是经谁的手传来的。
然而,就算是这样一则消息,从初次发布到被我看见,中间已不知经历了多少次转发。想继续追根溯源,个人已无能为力。
查证难操作是谣言得以泛滥的原因之一。但即便追源消息源头的操作能变得简单,多数人也未必会待查证后再转发。因为对信源的过度信赖,很容易让质疑之心沉睡。
我常听长辈们用两种方式表达传闻的来源:其一是「据朋友说」,其二是「微信上说」。前者是基于现实关系上的信赖,后者则表现出了对微信这个品牌的信赖。(类似的说法还有,用「百度来的」描述使用百度搜索获得的信息。)
这或许可以解释,「好友」背书加上「央视报道」,为什么能让姑姑这类人群屡屡中招。
换位思考一下,假设你信赖果壳、丁香医生,或者 WSJ、NYT,当你在这些渠道上看到了一篇自己不熟悉领域的文章后,也会质疑其表述真实、准确吗?
如果说缺乏质疑是源于人的思维惰性,传谣者们显然也意识到了。比起「微信上说」,他们更常用的说辞是「外媒透露」、「腾讯报道」、「搜狐发文」之类。虽然有提到消息来源,可我们仍然无法排除是发布自某国小报,还是自媒体平台2的可能。
链接可以削弱谣言的影响吗?
就算内容来自「权威渠道」发布/转载,也不总能其保证确切可靠。
以几日前被广泛传播的#霍金警告人类不要尝试登月#为例。据果壳网3的辟谣资料显示,这条言论始于 18 日,由一个叫「BBC全球探秘资讯」的微博号发布。晚间,该文又被名为「科技讯」的网站所「引用」。
次日早晨,谣言还被腾讯科技和人民网科技版等门户网站转发,并成为微博热门搜索话题,继而引爆中国媒体圈。
遏制这类谣言的扩散不是完全没招。倘若一开始消息中能附上原始资料的链接,读者就能在点击后查看原文,从而核对消息是否真的出自 BBC 网站。倘若不是,原文的权威性自然会大打折扣。
再者,如果腾讯科技之类大号能在引用前,能做进一步的事实审查,并在文中给出引用链接,或许也能缩小谣言的影响范围。
相比空口谈「据XXX说」,链接可以为读者提供一条更靠近事实的快速通道,也是一种更负责的表现。
只是,在微信公众号、微博4、头条号等自媒体平台上,给引用内容添加链接是一件困难的事。微信公众号对非认证账号,不支持添加公众平台之外的链接。微博和头条号则完全不支持给一段文本添加外链。
假使外链在这些平台上不受限制,也不见得能对谣言传播有多大影响。这一点从腾讯科技的文章中就能看出来。这个腾讯官方账号显然是有添加外链权限的。但文章中不仅没提供 BBC 的链接,连科技讯的谣言链接也没给出。
不添加引用链接,在当下的媒体平台上十分常见,在辟谣文章中也是如此。我查看了「微信辟谣助手」中最近 30 篇辟谣原文,只有公号「科学加」及「全民较真」在文末以文本形式附上了参考链接。
技术只有被使用时,才可能发挥作用(核威慑除外)。考虑到获取链接需要耗费时间等成本,辟谣者的不严谨也好理解。在应对突发性谣言时,如果拘泥于信源,像写论文一样辟谣,可能会导致澄清不及时,造成更糟的影响。只是,原本可以让辟谣更有力的链接,却无用武之地了。
链接的使用,不是内容发布者单方面的事,公众也得会用才行。对多数内容发布者,会点击链接深究的读者并非它们的典型用户,不为之提供链接也不会造成多大损失。
如果读者不能正确解读链接的内容,反而会被造谣者利用。近年来,常在微信群里流传的#FDA 禁止日本农产品进口#就是个例子。这类谣言几乎都会附上 FDA 解除部分禁令的链接(或截图)。误以为 FDA 开始禁止日货的读者,很容易上当受骗。
诚然,信任自己认可的人、品牌,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社会分工的要求。倘若让每个人都对收到的消息亲身核查,也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放到长期来看,链接被忽略,影响可不妙。读者越是忽略链接,写作者越容易不主动添加它们。反过来,写作者越是忽略链接,读者也会越少参与到信息核对中去,监督写作者提高内容质量。
这个恶性循环可能导致最糟的结果是,媒体丧失了权威与品牌,读者也在糟糕的媒体环境下丧失了鉴别的能力。就像父亲看完养生传闻后常常说的那样:
一会这样讲,一会那样讲,谁知道哪个是真的!
作恶的只是个人和小公司吗?
造谣、传谣的似乎多是个人或小公司。然而,大公司也不是不会犯错。只是更有机会把谣言处理掉而已。
正如 19 日傍晚,我再点击腾讯科技公众号发布的《7点见|霍金警告人类不要再上月球》时,发现页面提示「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删稿是一种合乎逻辑的运营方法。既可以让读者免于谣言的影响,也可以维护媒体品牌。现有粉丝量不会因为被删掉的「失误」而大降,因谣言而新增的粉丝也很可能还会留下来。这点不论小号、大号都适用。
对于恶意传谣者,删稿或被删,有时反而是种光荣。似乎这是一种对抗公权,为民发声的体现。也难怪「马上删」会成为标题党的代表性关键词了。
再向前推演,跟进谣言也挺合逻辑。当潜在的热点话题出现(霍金说月球上有外星人),作为「小编」如不及时跟进,就可能错过一次流量爆发的机会。大多数读者会在意霍金耸动的言论,会喜欢外星人的传说,会好奇月球上的秘密。至于 XXX 发布了一条谣言,根本算不上一条新闻。由于是乎,一条发布只需复制-粘贴,又没多少风险的谣言就呈现在了你的屏幕上。
就算人们看到辟谣后,仍无意将之视为谣言都好理解。一方面,自己仍然没法验证消息真假;另一方面,个人注意力也很容易被持续涌来的信息淹没。换而言之,删稿有时也没那么必要。
我无意批判大众的判断力和兴趣取向,只是担心如果人们既不会质疑,更无心用脚投票,内容发布者还有什么动力提升内容质量。
你会在获知谣言后,主动取关消息源吗?
有趣的是,相比腾讯科技快速删稿,微博的思路更像是不作为。
如前文所说,微博号「BBC全球探秘资讯」早先发布了关于霍金警告。然而,在辟谣 3 天后的今天,这则微博仍未被删除,也没有附上警示。三天前,该微博还针对辟谣给出了如下辩解5:
如果说这件事的处理上,微博是想让不同意见能够发声。那么前段时间#男子借魔术表演袭胸#事件的处理就不好理解了。
6 月 15 日该事件登上微博热搜榜,各类微博大号开始利用秒拍视频,对事主谴责。该视频正是后者录制的「作案」具体过程。同时,我还注意到,几乎所有大号评论区下都出现了曝光涉案者个人微博号的言论。次日,事主粉丝数增长一万。直至第三日,其名下微博账号才无法被搜索到。6
作为对比,优酷、腾讯视频在被曝当日删除了相关视频。次日,其微信公众号也被封禁。倘若未来有青少年模仿涉案者的举动,哪些人又会为此承担责任呢?
尽管大公司对于不当的内容早有各种处理机制,不过就上面的例子来看,它们所做的还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