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技术的时代性

一个例子,看撑起拼多多的低端货是怎么来的

2018.08.02 22:30

过去一周里,面对网络上对拼多多的指责不断,该公司联合创始人达达以“假货不是有了拼多多才出现的,在淘宝、京东都出现过”做出了回应。

显然这不是一个能说服公众的解释。甚至可以说,这就是在推卸责任。

但我们也很难否认,假冒伪劣并不只是拼多多一个平台的问题。就算没有拼多多,某些厂商还是会寻找其他销售渠道。

我有一个亲人在中部省份的一座小家电工厂打工。该厂销售渠道中不仅有拼多多,还有京东、今日头条等。虽然我不好评价其产品质量如何,但大家从其对待员工的方式上也能略窥一二。

比如说,它有种类繁多的处罚规章。像是迟到要罚款,但同时厂里班车会频繁修改时间和线路,且拒不公示。最后逼得员工只得接受比原规定的 8:30 提早半小时上班。

还有如果当日销量计划如果没达标,所有员工都要被罚夜跑。不仅是销售人员,包括行政等员工都要如此。而且这种所谓夜跑还必须等到凌晨 12 点才开始。也就是说,所有员工只能 12 点过后才能正常下班。

另外,员工的服装也是统一的,没穿就要罚款。而且是 6 月才发的两套 Polo 衫,到了 7 月又要改换另一风格的正装。服装的费用自然是要求员工自费的。其价格比市场价甚至高出数倍之多。而且,所有女性还必须穿短裙配高跟鞋——一家工厂如此规定实属荒唐。

对于一个社会底层来说,说服自己接受其实挺容易。一个月买一次衣服,每天都穿也不会造成太多损失。但只要一次不穿,则要罚款 50 元。算上买衣服已经花了数百元,就算质量再差也没人敢不穿。毕竟在那工作的,自我保护意识有限,也很难去联合起来去申请什么劳动仲裁之类。

更可怕的是,该公司还会大量盗用员工的身份证,来申请实名制电话卡。由于是私下盗用,底层员工就算离职,也很难知道这回事。就算知道了,电信工作人员告诉我,由于该卡为企业渠道办理,个人也无法通过自己身份证查询到被办了多少张卡,更不能直接销户。

一家电商卖家注册大批电话卡的目的其实很容易就能猜到——要么是给产品刷评价,要么则是做微商。显然把所有的销售渠道都押在拼多多身上是有风险的。而且多一个销售渠道,也能有机会多一点销量。

当然,目前我能确认的只是注册微信,做微商。但仍无法排除该厂用电话做销售,以及以员工名义私下贷款、注册公司等更糟糕的可能。

事实上,一面放着「感恩的心」,一面想尽一切办法降低成本、拓展销路的经营理念,早已烂在了国内大大小小各类企业的骨子里。而底层员工的抗争意识又都十分淡薄,以至于很多人根本没想过离职——从一家工厂换到另一家会有区别吗?

在这种氛围下,想不出现一个拼多多这样的平台都不大可能。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能恢复职业打假人的合法地位,或许就能通过现实利益激发造假公司的员工去举报雇主的不法行为。倘若假冒伪劣的源头因此被遏制了,拼多多们的困境还会像今天这么棘手吗?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