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技术的时代性

为什么科幻里的社会科技树总像是被人乱点的

2019.03.27 20:46

自《流浪地球》热映,一些吐槽也随之传播。比如,为什么电影中人类已经能造行星发动机了,无人驾驶卡车却仍未得到应用?再比如,为什么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主角却可获得伪造的身份卡,并借此轻易离开地下城?
被如此吐槽的并非只有《流浪地球》一例。其实几乎所有的科幻作品都会暴露出这么一个显见的矛盾:在那个所谓的未来社会,人类已掌握了某些极为先进的技术,但其他方面却相当的「落后」,甚至与今时今日无异。
像是《黑豹》中的瓦坎达就仍处在「落后的」专制制度下,仅凭君主个人意志就可以发动对外军事行动。而《异星觉醒》中的科学家则是缺乏与之身份相匹配的科学素养,以至于直接用橡胶手套对外星生命做研究。
导致这些瑕疵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可能内容创作者精力有限,无法把控作品中全部元素;也可能是知识储备不足,对该领域未有了解;但也无法排除是其故意为之,以期实现作品中特定的效果和剧情走向。
事实上也没有哪个技术完全能匹配它所处的社会状态。科幻作品中是如此,现实亦然。在电影《登月第一人》里就描绘了阿姆斯特朗为登月做准备期间,一位黑人抗议者在 NASA 发射场前以说唱的方式做演讲的场景。他如是说:

我付不起钱看医生,但是白人上了月球。
昨晚我的房租被涨价了,但是白人上了月球。
那房子没热水、没厕所、没灯,但是白人上了月球。

尽管离首次登月已过去了 50 年,人类社会也迎来了突飞猛进的技术进步。但显然,当时社会的种族问题、贫富悬殊问题其实依然普遍存在。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技术仍是空中楼阁。就好像一场类似《文明》或《欧陆风云》之类的策略游戏,尽管站在上帝视角的游戏设计者坚持认为玩家应当均衡技能点的分配,否则就要施以惩罚,但玩家依然我行我素。
我对科幻与科技史了解不多,读过的巨著寥寥,无法在文中旁征博引。不过,这一课题亦不失为一个值得被探讨的话题。
近年来我做了些总结,并把上述现象概括为技术异步性———即一个阶段内的各类技术是相互关联的,其发展的水平应该是相对均衡的。但由于种种原因限制,不同技术的进步又未必同步。
为什么会存在技术异步性?

  • 是因为技术之间的关联性其实并没那么强,或者这种关联性不是普遍适用?
  • 还是因为社会关系在影响技术的进步?比如迎合统治阶层的技术会更容易被满足,而满足公众的需求的技术发展则会被压抑?在消费社会这点成立吗?如果成立,那么大规模监控技术的进步又当作何解释?
  • 社会中无数个体的习惯又在技术变革中产生何种影响?如果说消费主义可以让大众快速培养新技术的使用习惯,那无法与消费主义结合的技术就会呈现滞后的趋势?比如,与信息流广告技术(包含营销号话术,这也是一种技术)就一定会压制公众从媒介中获取重要信息的技术?

显然,我很难在这里解释技术异步性何以存在。不过承认其客观性是有意义的。
首先,如果我们能接受某些技术有停滞的可能,或许会更积极的寻找替代途径。举例来说,假使垃圾信息流技术必然持续「进步」,而对抗其的数字解决方案(软件或硬件)又几乎不可能出现,那么如今我们势必要探寻数字方案之外的办法。比如普遍的媒介素养教育。
其次,对于科幻内容创作者而言,为减少技术异步性给挑剔的受众带来负面影响,或许可以探索更适合的媒介表现形式——游戏。由于玩家只有遵守游戏中的规则限定才能获得最终的成果,必然要求其专注于作者设定的剧情目标,继而更容易忽略设定中不合理之处。哪怕这个游戏只是让人做简单的 A/B 选择。
最后,如果我们能意识到技术异步性发展不只是一个结果,还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或许我们就可以借助科幻作品,反思当下自身对某些技术的看法是否出了错。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