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家里的几位长辈让我给他们推荐适合的智能手机。
老年人,尤其像他们这样先前没接触过智能机的老人,在做这样的消费决策的确挺困难的。屏幕尺寸该多大,价位多少才能保证够用,如果网购会不会买到假货,什么样的「系统」流氓行为少,等等,都是他们自己解决不了问题。
撇开软、硬件问题,还有一个大麻烦——在外上网要流量怎么办?毕竟有两位长辈想要智能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可以随时上网」。(目前两人都在做门卫工作,长时间值班总需要一些能消磨时间的东西)
同时,老人们又普遍有一种「流量恐慌」——他们都执念于流量很贵,而且一不小心用光。像我父母离开 Wi-Fi 后就几乎不再使用网络了,因为其蜂窝数据是一直保持关闭状态的。结果往往是套餐里上个月几百 Mb 流量被原封不动保留下来,到次月再被清零。
有没有「性价比」高,能让老人们放开使用的解决方案呢?于是我便想到了那些互联网公司与运营商合作推出的,具备定向免流的套餐。
互联网公司的流量套餐是一门「穷人」的生意
已推出了印上自家名号 SIM 卡的互联网公司有不少。除去 BAT、小米、今日头条等容易吸引到用户的玩家,更有顺丰、同花顺、饿了么等也选择了跟风而上。1
最让我关注的自然还是 AT。其中,腾讯的王卡就可为相当多的「企鹅系」App 免流。对于把微信当手机核心功能的中老年,这似乎再适合不过。至于阿里更便宜的鱼卡,因为可以 UC 浏览器+ 优酷免流,看上去也很有竞争力。2
其实三大运营商推出自家的无限流量套餐已有一些日子了。不像王卡、鱼卡那样,需要在线填写复杂的申请表单,然后还需等待快递寄送才能用,此类套餐在全国各地的营业厅都能开通,甚至还能拿已有手机号直接升级。
只是对比前面那些与互联网公司合作的产品,运营商的不限流量套餐至少都要贵出数十元钱。3不差钱的用户自然可以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但对于在意「性价比」的用户,前者显然更具吸引力。进一步说,省钱必然是用户购买互联网公司流量卡的主要动力。
帮用户节省流量费的产品几年前就有之。Wi-Fi 万能钥匙、百度黄金眼4就是典型的例子。就此你应该已能看出这门生意可不是针对不差那点流量费的用户。
为「穷人」省流量费的生意不只出现在中国
为用户操心流量费的事,Google 也曾干过。2015 年该公司就和斯里兰卡外交部合作,用高空热气球在该国全境覆盖「价位合理的高速互联网」。此后,这个名为 Project Loon 的项目又陆续在印度、印尼、波多黎各等国上线。
而 Facebook 和各国运营商合作的 Internet.org 项目更是把价格定为免费。只是通过这种免费网络,用户只能访问到的有限的在线服务。
所谓的有限,准确地说,其实是 Facebook 旗下一个名为 Free Basic 开放平台有意设下的障碍。只有在该平台审核通过的服务,比如 Facebook、Messenger、维基百科等,才能被用户正常使用。
虽说开发者能自行向该平台提交自己的服务,但根据平台规范,如果服务中带有 VoIP、视频、文件传输或者超过 200 KB 也是无法过审的。
这件「慷慨之举」在实施中还是遭遇了挫折。2015 年,Facebook 的免流量服务在印度、埃及先后被政府叫停。同时,它还遭到其他多国民众的抗议。除了数据隐私问题,更重要的理由是 Internet.org 已违反了「网路中立性」原则。
互联网有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则,名为“网络中立(Network Neutrality)”,这项规则主要针对网络运营商(ICP)和网络服务商(ISP),强调前者对于后者要一视同仁,不得采取因人而异的收费方式。(比如在中国,扮演网络运营商角色的,是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长城宽带等企业,扮演网络服务商角色的,是新浪、腾讯、百度等企业。)
——阑夕《再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中立”》
由于 Facebook 在 Internet.org 中扮演着运营商角色,却限制 Free Basic 之外网站的可访问性,等于把用户所能接触到的互联网变成了一个受该公司管控的地盘。此举显然对构建开放的互联网是不利的。
扎克伯格自然不会认可这种指摘。2015 年 4 月他在其个人主页上如是回应道:
If someone can’t afford to pay for connectivity, it is always better to have some access than none at all 。(对于付不起网费的人,能上有限的网站总比完全没网要强。)
两年过去了,从 Internet.org 的进展来看,互联网中立显然不比免费的互联网更有诱惑力。截止今年 7 月,该项目已覆盖至 63 国(哥伦比亚、肯尼亚、墨西哥、巴基斯坦、菲律宾等)。
但当下我们该讨论的不是「穷人」能不能负担网费的问题
不管是 Project Loon 还是 Free Basic 都不是单纯和当地运营商签个协议就能完事的。由于许多偏远、穷困地区连通讯基础设施都不完善,通讯费用高昂也属正常。所以 Google 和 Facebook 还需要投入相当的技术、资本,才能保证用户能用上廉价的网络。
但会用上王卡、鱼卡的用户所处的环境可不一样。国内城区的 3G/4G 网络覆盖已相当充分,互联网公司根本不需要为用户有没有信号操心。
而且运营商原本就有每月数百 M 的流量且费用不到 20 元的套餐。如果一个人能负担的了互联网公司推出的流量套餐的价格,理应也能负担运营商的低端套餐,只不过每月可用流量较少而已。
即便套餐中一个月只有 200Mb 的流量,如果只是用来文本通讯,和浏览少量网页、图片,以及日常移动支付,也够应付了。可现实的需求量远比这个值大的多。据工信部最近发布的统计报告,9 月用户平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比去年同期增长 140%,达到了 2007Mb。
2Gb 流量,这数字放到 2G 时代已是一个相当大的量级。考虑到如今社交网络、视频网站、移动游戏、新闻资讯及导购平台所提供的、极易让人成瘾内容已充斥着许多人的生活,这并不让我意外。
毕竟连我父母都不满足于简单的通讯和支付功能,时不时会查看闪着动图的微信群,带小视频的朋友圈,以及推送标题党的头条类 App,还会打上两圈斗地主。待他们逐渐养成习惯,增加套餐流量,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换言之,对于许多数人,更多的流量不过是用来在碎片化时间里,让自己的「内容消费瘾」满足而已。
定向流量套餐是内容消费崛起的产物
我根据知乎用户 lorrychance 整理的资费表简单做了下统计,发现在推出流量套餐卡的 26 家公司里,有 14 家都在做内容消费业务。且这 14 家中,除花椒和映客外,其余均有套餐提及用户在使用自家内容消费平台时,可享受定向免流量的「特权」。
它们要么是新浪微博这样的社交网络;要么是 B 站、乐视一类的在线视频平台;要么则是今日头条这样资讯聚合 App,当然还包括 BAT 这种多样兼有的巨头。
大公司们把内容消费和定向流量关联起来的原因并不复杂。因为内容消费是最能钩住用户时间的领域,同时也是最强调活跃时长指标的领域,如何把用户粘在内容上就一直是各家平台想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过去一直讲,希望用户在这里能够消磨时间,能够充满发现的乐趣。但怎么才能有发现的乐趣,核心是这个平台不断在创造出新的产物,新的消费对象,消费新的资讯,新的内容。
—— 阿里巴巴集团 CEO 张勇
既然用户需要更多的流量来消费内容,直接拿流量换取用户活跃时长便成了一个顺理成章办法:
-
用户越对其内容成瘾,就越会希望在更多时间和场合下能获得它们。
- 因此,其流量花费也更有可能增加。
- 一旦用户发觉并选择这些公司推出的更廉价的定向流量服务,就更容易无所顾虑地消费其成瘾性的内容。
- 用户活跃时间自然得到延长。
在线视频网站 Netflix 曾发过这么一条 Twitter:睡眠是我最大的敌人。这种把用户牢牢粘在自家平台上的想法,恐怕也是上述内容消费平台们的终极目标。而拿移动流量诱捕用户尽可能多的碎片化时间,也算是各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的努力吧。
尽管目前,它们离挑战大 Boss 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 微信: 50% 的用户,每天使用时长 90 分钟。( 微信公开课 Pro《2016微信数据报告》)
- 今日头条 :用户日均使用时长 76 分钟( 2016 年底其 CEO 公布)
- 腾讯视频:用户日均使用时长 19 分钟。(智察大数据《2017年7月中国在线视频市场数据报告》) [^5]
- 爱奇艺:用户日均使用时长 23 分钟 。(数据来源同上)
- 优酷:用户日均使用时长 22 分钟。(数据来源同上)
所以,这些流量卡会带来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不管是免费开放网络(如 Facebook),还是做流量补贴(如阿里、腾讯),带来的后果都是一样的——用户所使用的网络空间受制于于个别企业,而变得狭隘。
这又会导致什么?PingWest 编辑光谱曾针对在线视频业给出这么一段推论:
运营商免去了某视频网站全部流量→该网站更受欢迎,获得了更多用户→其他视频网站的用户蜂拥而至→在线视频行业竞争减小→用户的可选项越来越少→寡头/垄断效应显现→该网站有了更大的自主定价权,开始对会员服务进行溢价。
换言之,网络中立也是一个关乎市场垄断的问题。一旦背离网络中立,造成少数网络服务商垄断市场。很可能会使得中小企业,尤其是初创团队的生存将会变得越来越难,并且社会创新也将减少,最后用户只能获得性价比更低的产品或服务。
但上述还不是最糟糕的结果。对于内容领域的垄断还有其特殊性。它可能影响到你方方面面的消费选择,以及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搜索引擎领域就有个例子。今年 6 月,欧盟对 Google 开出了 2.4 亿欧元的罚单。理由就是后者利用自己近乎垄断的地位(全球市场份额超过 90%),抬高自家比较购物服务的搜索排名。至于其他某些搜索引擎做过的事,不用我说你也知道。
对许多中老年,甚至年轻人来说,单纯的搜索引擎不是一个常会用到的东西。信息流和在线视频才是当下内容消费的主流。5
我们很难通过几次实验、抽样查来判定微信、头条、快手用户使用时长的增长是因为它们产品做得太好,还是因为其用户因为某些原因逐渐成瘾。但这些 APP 造成的偏见倒是随着用量的增长愈发常见。6毕竟当下的社交通讯 App 还不能让人们摆脱小圈子的狭隘,算法亦不能分辨多元化的视角。
一个人要想认清真实的世界,接触更多的渠道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网络中立的理想态无法实现,我们该怎么办?
尽管我对还有人在为网络中立付出努力感到欣慰,但我并不认为抗议这会造成什么根本性的影响。使用大公司的产品的好处,对于大多数人是「显而易见」的。定向流量只是其中一个加分项罢了。
你能看到有每天有多少「消费指南」在为微信助力呐喊,鼓励更多的人去体验垄断形成前各种诱人的「福利」。所以即便没有定向流量,微信一统 IM 仍不会有多少阻力。
正如,在大多数人都希望快速抵达终点的情况下,车行道必然会占道路的绝大部分,人行道和骑行道被挪用为停车场的局面也是难以改变的趋势。
所以我在我看来,我们真正要面临的问题其实是:当微信、芝麻分等成为每个人生活中无可替代的组成,我们又该如何保障自己在思想和生活方式上的独立。
当然,某些负面的影响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凸显的,我们应该还有足够长的时间可以去讨论、探索、反思,以及学会适应某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