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技术的时代性

假如苏珊桑塔格会截屏(一)

2021.03.20 23:46

摄影通常被认为是通过器材对现实影像的记录。这种认知似乎忽略了截屏其实也是一种摄影技术。当你在 iPhone 上按下截屏组合键时,它发出的声音就和主摄像头拍照发出的声音完全一样。
或者我们可以理解为,截屏是一种对屏幕内影像的拍摄。《Wired》 一篇文章中就称“It's photography for life on the screen”。这篇文章的标题是《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on the Internet Is the Screenshot》,副标题则为《Screenshots never used to be this powerful》。文章还引用了 Evernote 在 2015 年的一则报告,称当年 Evernote 用户保存截屏的数量比上一年增长了 45%。
随着人们生活数字生活的愈加丰富,对屏幕内影像的记录也愈发重要。截屏其实早就成为了我日常摄影操作之一,对其他许多人来说可能也是如此。
和传统意义上的摄影相比,截屏几乎天然具备公共性。因为如今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我们的数字生活就是无时不刻处在连线状态。我们截下网上的内容,再经由内心旺盛的分享欲将其分享给好友,亦或者直接 po 到社交媒体上,激起与他人的讨论,甚至引发别人对此话题的截屏。由此引发的公共事件也是层出不穷。
比如 2021 年 1 月初,拼多多在知乎上回应员工加班猝死事件的截图,就在广泛传播后被辟谣,然后又被证实为真。以至于引发了互联网上广泛的对加班制度的讨论。
2017 年,在美国针对「穆斯林」禁令的抗议游行中,示威者就高举时任州长彭斯的推特截屏。这时候截屏可以说是互联网难以磨灭的记忆载体,也因此会迫使公众人物必须保持长期的立场一致性。
相比公开言论,在较为私密的群组聊天中截屏似乎更常见。它更像是一种偷录,把一个语境下的对话转述给圈子以外的人。但被拍摄者无法直观注意到何时何地被截屏转发,就容易口无遮拦。这倒也造成了人们截屏的动力。比如,2018 年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杨主席那段“杨主席是你们直接@的?”就是因为 QQ 截屏闹上了热搜。还有一些被截屏的对象可能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身言论的问题所在。缪可馨事件后在家长群给老师点赞的家长就是典型的例子。
用截屏曝光不当言论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由于 IM 中通常没有跨平台转发机制,这使得人们不得不使用截屏来获取相关的文本。这种保留原始对话情景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文本的可靠性。比如李文亮医生的那张被大量转发的大学群聊截屏
对公众人物私密内容的截屏也满足了公众的窥私欲。就连头条老板张一鸣在公司内部批评员工上班玩游戏的截屏也被员工发流到网上。2018 年 就有一张马化腾评《腾讯没有梦想》的截屏为各路“媒体”广泛引用,而后被证实是 PS 所为。娱乐圈流出的每日各种朋友圈截屏已真假难辨,更无需举例(这一话题以后我还会继续讨论)。
甚至有人会把朋友圈作为某种非正式公告的渠道,比如前不久美图老板蔡文胜在朋友圈发出对于公司买入大量数字货币的评述,而后其截屏很自然地被媒体转发,获得大量传播。
从以上这些例子来看,这类截屏和线下摄影又有很大不同。它们并非图像,而是聚焦于文本,更像是一段小视频,记录某个场合下,谁发表了何种言论。只不过截屏是一种静态表达形式,继而方便了人们快速浏览。这一特性也是它在公共事件中获得大量传播的原因。
甚至在如今所谓短视频时代,有许多视频号运营者会把截屏作为视觉素材加上配音当作内容传播。这也促成了许多话题向原本无法触达的人群传播。
同时,和照片容易捕风捉影造成误解一样,关于截屏上的内容是否为断章取义也多引发争议。在 metoo 运动中,一些女性通过截屏倾诉自己的遭遇,就被人指为污蔑
《Wired》的评价可能言过其实,不过截屏在读图时代确实有着重要地位。接下来我还会从更多角度来分享关于截屏的思考。敬请期待。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