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技术的时代性

疫情观察:谋杀新闻的最后一刀是谁捅的?

2020.03.10 00:20

早上看到一条武汉医护家属「我是佩儿」的微博,内容大抵是控诉领导不作为的问题。其中作为例证的一张公众号截图,吸引了我的注意——仅看该号的名称,我已可以断定这是一个营销号了。

进微信搜这个号,再从其以往发布的标题来看,也完全是营销号一贯的风格。读内容无非是宣扬阴谋论、赞美大国担当、讽刺美帝丑恶之类,尽管也偶有一些对国内问题的批判。
我并不想在这指责该公号存在内容造假。至少「我是佩儿」截图里的文章是授权转载自另一个公号「章北海的自然选择」的。后者近日发布了多篇武汉中心医院的调查,引发大量讨论。不过,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毕竟我目前也无法做事实核查。
但营销号(姑且这么称呼它们)在疫情期间的传播势头已不容小觑。仅从我家族群里来看,家里的长辈就从未转发过一次专业媒体的报道。(喉舌不算媒体,且其也未在群里出现过)。而「色情封面」、「爱政府」情怀、中医迷信则呈现了井喷之势。
疫情期间,并不是只有普通民众才转发营销号。昨晚,《楚天都市报》新闻部主任张欧亚同样转发了一篇「章北海的自然选择」公号的文章,不过发布者并非「章」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营销号。后者直接剽窃了「章」的原创标记文1,并通过私人微信号分发内容,以此躲避公众平台的审查。换言之,本该具备信息把关能力的新闻专业人士,居然也在营销号上栽跟头了。

或许有人会辩称,如果内容本身值得更多人看到,即便是被营销号转发,对整个社会而言,还是利大于弊的。前几日,梁文道先生就在《八分》节目里表示,只要内容能被更多人读到,他并不在意自己的创作被人剽窃。
但现实远没有那么简单。营销号是以点击量最大化为根本导向的。其文章里的是非黑白只不过是根据其对流量的收益做出的取舍。一旦这些账号所剽窃之文被读者内化为对账号的信任,其发布的歪曲事实的言论就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这种伎俩并非营销号时代才有,喉舌的传播手段早已如此。事实上,和前者一样,后者在疫情期间尽管公信力有所受损,但仍收割了大把流量。像《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两大微博官微,在疫情期间均新增了数百万关注。增量比《财新网》、《人物》两家媒体的关注数之和还要多。2
诚然,陈季冰先生所指出的「新闻死了,无人在意」可谓悲凉,但新闻死前,被冒名顶替之辈捅进一把整形刀,岂不是更可悲之事吗?


  1. 《章北海的自然选择》是一个怎样的账号,我依然无法做出判断。尤其是在我看到营销号的转发了ta的一篇[《构陷孙杨的“药检官”,原来是中国人》][2]之后。
  2. 《财新》主要通过自家 APP 输出内容,而且是财经新闻定位,但这一比较仍有参考价值。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