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技术的时代性

疫情观察:拾荒老人被打事件

2020.03.03 00:20

2 月 28 日晚微博奇葩图鉴转发了一条天津拾荒老人被打的视频。视频中老人被多名穿制服的工作人员围住暴打和托拽,拾荒所用三轮车被后者破坏。

29 日早间天津相关部门公布了处理结果,但似乎为时已晚。截至中午 12 点,该事件在微博上相关的话题浏览量已超过2.5亿,其中一个 Hashtag 还一度冲到了热门话题榜首。该事件已引发了一场巨大的舆情危机。

事件为何最初能被引爆?

这并不是疫情期间发生的第一起暴力事件,事实上类似的新闻每天都有传播。不过大部分内容都很快被删除,唯独关注数达百万的奇葩图鉴的这条转发被保留了一整夜。这至少是事件引爆的先决条件。

另一个关键点是,视频中施暴的全过程被视频完整记录下来。至少在画面中老人不仅完全是被施暴一方,既没有挑衅行为,也没有反击的表现。这让”辟谣派“常用的”暴力抗法说“完全没了用武之地,也成为后续公告里”双方肢体冲突“被质疑的主要证据。
在视频中,施暴者身着制服,也再次点燃了公众对公职人员粗暴执法的积怨,长期积累的怒火也因此事有了宣泄的对象。尽管 29 日早间,经该当地志愿者调查证实,施暴者的确只是物业人员,所以这起事件甚至谈不上暴力执法。但这则消息来的太晚了,以至于很难再传播开来。
整个事件的舆论背景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前,官方曾大力宣传全国各地老人为抗击疫情捐款之事,其中就有多位老人靠拾荒过活。此事等于是踩着热点,构成了极大的讽刺。

官方一言不合就拉黑让舆情急剧发酵

就算被误会是暴力执法,整件事仍然只是基层矛盾。不过很快事件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
当晚,大量微博用户像往常一样,首先@当地新闻办账号,寻求处理。但天津发布的应对方式有点另类。它先是把最早讨论这件事的用户直接拉黑禁言,致使其无法发声。不过这招并不管用,视频还是通过奇葩图鉴等大号重新发布出来。
而后天津发布的微博评论区遭到大量关注此事的用户留言,其近日发布的几乎每一条旧微博底下都收到了成百上千条问责。可能是因为微博并未提供批量禁言功能,随后该号运营者开始逐一关闭的相关微博评论区(截至29日午间都没有开放)。
这一系列的操作,事实上激化了现有的矛盾。首先是天津发布作为直辖市新闻办直接禁言微博的用户,直接暴露了其掩盖丑闻的意图。其次,其没有及时核实施暴者非公职人员身份,等于让误会越传越广,甚至等于默认了这是暴力执法事件。
至此,事件受害者已不再只是一个老人,而是每一个关心这件事的民众,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为了伸张正义随时失去自己的声音。

一个不合格的文案,让事件更广泛传播

29 日早间的官方公告,来得不算太晚。但这早早上班的文案反而惹了更大的祸。
根据公告,被打老人夜里被”约谈“,最后“谅解”了施暴者。仅仅两个词已经明显透露出了敷衍的意味——半夜去找自己殴打过的人道歉,还用处理不法分子的“约谈”一词,居然能被“谅解”。
更离谱的是,文中还把视频中单方面的殴打,美化为双方的“肢体冲突”。另外公告还对试图施暴给出了合理化的解释——老人平时多囤积垃圾,不听从劝导,“周围群众反映存在火灾隐患”,才引发了这次事件。似乎暗示老人有错在先,施暴也就师出有名。
至于施暴者的部分,公告中只说明这是物业人员,将严肃处理。但由于此前官方公信力尽失,这些反而被公众认为是掩盖事实、推卸责任,继而引发更多异议。
公告的传播本身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点。作为当日一个热门事件,该公告很快被各路媒体官微转发。但问题是,据我所知,除新周刊外,几乎所有专业媒体都只是一字不漏直接转发官方公告,未做出任何评述。
当然,这只是媒体一个惯常操作。两日前,宁波晚报报道的 “10 万鸭子远征巴基斯坦”,在经《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等官方喉舌大号转发后,也立刻被各路媒体广泛传播。昨日,该事件已被相关机构确认是虚假宣传。

受害者原罪论也不可避免的出现

在主流舆论对老人表示同情的同时,相反的声音也随着官方公告传播开来。
大部分观点其实都很常见了。反对者首先是认定,老人肯定是堆放垃圾,不听劝阻。继而对工作人员遇到不讲理的老人,工作压力大,才做出无奈之举。然后推论老人拾荒应该不穷,甚至可能收入颇丰,然而他只顾自己赚钱,自私自利,不顾公众安全的推论,做出道德定性。根据其老人的身份又推出其倚老卖老的可能。最后结论则是老人活该被打,施暴者则是伸张了正义,为其他住户避免火灾,当被同情,甚至表扬。
撇开滑坡逻辑的错误,这些观点能得到不少人认可,也与公告对打人事实含糊其辞有关。最后不仅是对老人名誉造成损害,同时还加大网络言论的对立,更强化部分人的受害者原罪论,无助于现实中社区拾荒者问题和粗暴执法问题的解决。

对舆情管理系统的反思

事后来看,天津发布没有当机立断对大V 的内容采取控制,反而在拉黑普通用户的过程中暴露自己,可能仅仅是当值人员操作上的“不合规”。但之后的处理则反映了更严重的问题:为什么他们武装到牙齿的网络舆情监管系统没有及时预判事件的严重性?
这里请允许我做一个“不善良的“假设。假设在 28 日当晚,如果官方发布一条“已在查证中,如属实将责令当事人带老人去医院检查,再作后续处罚”可能舆情根本不会发酵。只要喉舌抢先一步传播,该事件的果断处理反而能成为当地一个加分项。在那个时间点,老人是否得到妥善救治、合理补偿都不再会是舆论关注的焦点,并很快将会被公众遗忘。即便有人持续关注,只要通过小号“暗示”老人拾荒会造成隐患,也能有效主导舆论走向(实际上后续已经在这么处理了,网络上已有大量剧情反转的内容就不再赘述)。
从能力上来看,分析视频内容、受众范围和情感倾向之类对于目前的 AI 来说或有难度,但我相信最后执行禁言的一定是人。作为一个人,没能判断事态之严重性,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其只把这件事当作众多负面新闻中的一条看待,而缺乏同理心。因此它既意识不到拾荒老人的痛苦,也意识不到公众普遍是有同理心的。

内江中区公安原po已被删
内江中区公安原po已被删

作为对比,当日内江中区公安在官微上发布了一条关于他们是如何对待拾荒老人的视频,并附上了这么一句注释”人人生而平等“。几小时后,该视频被意外删除。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